日期:2025-09-07 19:27:45
前天(8月7日)上午,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发布了一则引人注目的紧急通报,称中国空军一架WZ-7“翔龙”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穿越了冲绳本岛与宫古岛之间的空域,并短暂进入了日本所谓的防空识别区。为应对这一情况中岩投资,日本航空自卫队那霸基地迅速起飞两架F-15J/D战斗机进行拦截和监视。与以往不同的是,防卫省这次罕见地公开了由战斗机飞行员拍摄的高清照片,影像显示WZ-7以独特的高空巡航姿态出现,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从公布的照片来看,WZ-7当时正以亚音速在约18000米的高空稳定巡航。F-15J/D在爬升至作战高度后,从侧下方以接近30度的仰角拍摄下了这架无人机。照片中可以清楚看到WZ-7标志性的菱形联翼气动布局,其机翼前缘安装的卫星通信天线罩以及机腹上的多任务传感器窗口均处于工作状态,显示其正在执行一项常规的情报侦察任务。有专家注意到,WZ-7并未挂载电子对抗吊舱,这也印证了其并非执行危险性极高的战斗任务,而更像是一种常态化的战略侦察行动。
根据防卫省公开的航迹图中岩投资,这架无人机在当日上午7时30分由东海方向进入争议空域,并沿冲绳群岛西侧南下飞行约90分钟后掉头返回。整个过程中,日方的防空系统未能提前触发警报,显示WZ-7可能采用了新型隐身涂层或其他先进技术,降低了雷达反射信号。更令人震撼的是,在返航途中,WZ-7突然爬升至21000米的高度,这一高度已接近同温层边缘,远远超过了F-15J/D的最大升限,导致日本战机在一段时间内彻底失去了对目标的跟踪能力。
展开剩余65%事实上,这并不是WZ-7第一次出现在日本附近空域。早在2023年1月,它就曾经通过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当时同样被F-15J以“仰望”的角度拍摄。随后在2024年3月和6月,WZ-7又两次现身日本周边空域,日本战机依旧采取相同的拦截方式。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源于F-15J/D本身的性能局限。WZ-7最大飞行高度超过20000米,而F-15J/D的实用升限仅18000米,物理性能上的差距注定了日方只能采取“仰视拦截”的尴尬方式。这种短板并不仅限于F-15J,就连性能更先进的F-35A在面对高空目标时,也存在类似问题。
日本评论员小林健二在《朝日新闻》的一篇专栏文章中直言,此次事件暴露了日本防空体系的致命弱点。现役F-15J/D所使用的J/APG-1雷达对高空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不足80公里中岩投资,而其搭载的AAM-4B导弹在18000米以上空域的命中率骤然下降至30%。更为严重的是,航空自卫队的E-767预警机由于雷达仰角设计的限制,对20000米以上的飞行目标存在明显盲区。这也解释了为何日本直到WZ-7降低高度后,才得以组织有效的拦截和拍摄。
与此同时,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的最新年度报告指出,中国空军在2024年对WZ-7进行了第三次技术升级。升级内容包括:更换为新型涡扇-13发动机,使其续航时间提升至惊人的40小时;加装北斗三号抗干扰导航系统,提高飞行精度与稳定性;以及配备人工智能目标识别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和分类海上目标,并为作战指挥提供实时战术建议。这样的改进意味着WZ-7不仅能在目标区域长期滞空,还能独立完成复杂的情报收集和战术分析任务。
对比来看,F-15J/D单机滞空时间仅为3至4小时。若日方要对WZ-7进行持续跟踪,必须不断轮换战机执行任务,这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与燃油,还会对老旧的机体造成严重磨损。目前,日本现役F-15J/D战机中,超过八成服役年限已超过三十年,频繁的高强度出动将不可避免地加剧其老化与故障率,进一步增加维护成本。
可以说,中国通过“以无人耗有人”的战术方式,正在逐步展示现代空中对抗的新模式。无人机凭借高空、长航时和智能化优势,正成为改变区域空中力量对比的重要工具,而日本在这一领域的劣势则日益凸显。
发布于:天津市财融天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